推荐答案
学校开展研学旅行的目的是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从而激发并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可以根据不同地域,因地制宜地设计研学旅行方案。例如,在红色教育研学中,可设计一个“重走长征路”的研学旅行活动,而且方案的设计要突出学生的实践体验。具体可设计一个20公里的徒步拉练,让学生在行走中体验当年红军战士的艰难,认识团结与互助的重要性,从而锻炼学生的意志,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促进学生间的友谊。
2、引人探究
调查显示,有70%以上的中小学生在遇到问题或难以解决的事情时会选择退缩和逃避,即有畏难情绪。而探研性研学旅行则有利于学生针对具体问题进行探究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学生在面对问题时,需要作出各种猜测,想尽办法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进行推理、分析、判断,从而找出问题的症结,然后通过观察、实验来进一步验证。而研学旅行恰好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验证机会。
其他回答
研学旅行存在哪些问题近年来,我国各地积极探索开展研学旅行,部分试点地区取得显著成效,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积累了有益经验。
但一些地区在推进研学旅行工作过程中,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协调机制不完善、责任机制不健全、安全保障不规范等问题,制约了研学旅行有效开展。
目前研学旅行存在以下问题:
一、研学旅行市场缺乏规范,组织协调难度大。
目前市场上多数机构提供的“研学旅行”产品只能纳入“旅游+教育”的旅游新产品这一种类中,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研学旅行产品。到目前为止研学旅行行业内部还没有形成一套健全的行业标准,加之界定模糊,导致研学旅行的进入门槛低,准入门槛、退出机制以及评价准则亟待完善。研学旅行的组织和实施虽然是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然而在实施的过程中需要涉及到财政、文化、交通、旅游等相关部门,面对的头绪很多、任务很重,责任也大。
二、增加各方负担,组织难度大。
首先,由于国内各大中小学校缺乏研学旅游的专门指导教师,组织研学旅游就要借调其他学科的老师,无形之中增加了部分老师的工作量。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内容和费用也相应增加。
目前,对于贫困地区、革命老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家庭,研学旅游无疑会增加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也成为了组织研学旅游的阻力。
三、考核评价体系不健全,研学旅游易流于形式 。
研学旅行以研学为主旨,以旅行为载体。研学旅行虽然纳入了教学计划,但目前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对于研学旅行的考核评价体系不完整不健全,考核评价实施不规范,再加之各学校专业师资匮乏等方面条件的制约,容易出现研学旅行课程目标不明确,主题选择不清晰,运行形式不规范,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等问题,研学过程和结束后对研学的考核不系统不科学甚至不重视,使这一活动流于形式,出现“游而不学”、“学而不研”的现象。
四、研学旅行产品缺乏专业性。
研学旅行本身是基于“旅游+教育”的新型教育产品,脱离了传统旅游产品的范畴也超出了一般的教育服务体系,因此无论是旅游企业还是教育机构都难以独立承担研学旅行产品的开发制定和运营工作,在开展研学旅游之前,两方几乎未有合作,跨界融合还需要进一步健全,产品和人员的专业性要求进一步加强。
五、研学旅行产品缺乏影响力。
尽管研学旅行得到了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也具有良好的发展趋势,但是市场在资源的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研学旅行产品本身与行程中的服务由不同的供应商提供,而资本具有逐利的本性,如果研学旅行产品不能获得市场认可就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六、存在一定安全隐患。
由于中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处于形成和发展的特殊时期,安全意识淡漠,好动、情绪不稳定,自我防护意识较差,容易出现擦伤摔伤、磕磕碰碰等现象,家长护子心切,如果出现安全问题易引发家校矛盾,学校责任重大。因此,社会和家庭要有正确的认识,不能因噎废食,影响研学旅行的正常实施。
如要解决目前研学旅行中存在的问题,
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逐步建立健全考核评价体系。 建议科学研判,建立监督体系,有效监控研学旅行全过程中的主题、步骤、方法、实施、效果,分析研学旅行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有的放矢,进而制定有效的改进措施。
二、规范研学旅游市场。 在国家旅游局以及教育部相关的标准出台后,要发挥旅游管理部门的作用,对市场进行规范化管理,旅游企业不得随意将一般旅游产品冠名为“研学旅行产品”,同时各地应该立足于本地的资源优势、交通区位、经济发展、气候条件等出台更为细致的操作标准。
三、提高研学旅游产品的专业性。 基于研学旅行的定义和项目实施的目的,在研学导师、营地与服务规范出台后,产品和人员的专业性要求需进一步加强。建立跨界融合机制,促进旅游产业和教育产业的融合发展;加强人员培训,需对研学导师及其他工作人员进行严格的背景审查和专业知识考核后方才可让其上岗;在研学产品实施的过程中需反复研究、不断完善,在实际运营中需及时反馈,不断提升产品的专业性。
四、社会与家长提高对研学旅游的认识。 通过政府教育部门制定健全的研学旅行规定和政策,旅游企业和教育部门提供更安全的旅行产品,增加研学旅行中学生的安全保障,社会和家长需提高对研学旅行的认识,积极参与研学旅行这一活动中。
近年来,我国各地积极探索开展研学旅行,部分试点地区取得显著成效,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积累了有益经验。相信,随着教育、旅游行业的发展,新业态下的研学旅行将会健康蓬勃发展。
研学旅行的意义及感悟是什么?
小学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
研学旅行能拓展学生视野,夯实知识的纹理。学生所学的大多是书本知识,即使是通过实验来获得知识、技能,也是在学校为背景的实验室条件下,以间接经验和理性知识为主,接地气的感性知识始终欠缺,在进入信息化时代依然如此。
因此,如何破解将知识生活化的命题,即由理性知识获得为主转变为理性知识和感性知识获得兼顾,由学习间接经验为主转变为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辅相成,就成了当前教育的一大难题。而研学旅行也许就是破解这一难题的秘钥。
因为它可以使学校根据区域特色、学生年龄特点和各学科教学内容需要,组织学生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相对密闭的校园,去拥抱乡土乡情、县情市情、省情国情,在与学校教育情境不同的生活场景中弥合习得的理性知识与感性知识的缝隙,实现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握手言欢,夯实知识的纹理,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和成长的第二次飞跃。
意义:使课本上的知识“鲜活”起来:研学旅行,一个重大的意义在于:让课本上的知识“鲜活”了,让历史上的人物走下了“神堂”,变得可以触摸,可以感觉。能更加深刻的了解和体会课本上的知识,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和成长的第二次飞跃。
研学旅行让孩子以集体生活的形式,去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探讨学习,这种形式是一种活生生的课堂,是学校生活的生动延伸,而这种集体生活是孩子成长岁月中非常珍贵的记忆,集体生活培养出来的团队观念和整体意识也是孩子成长的重要标志。
研学旅行注意事项
需要注意研学旅行之“学”具有明显的目的性,这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首先,研学旅行是“学”与“行”相结合的学习,“行”是手段,“学”是目的。其次,相对于课堂学习的目的性和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研学旅行之“学”具有更强的针对性,更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研学旅行以广泛的社会资源为背景,强调学生与社会多层面、多维度的接触与联系,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和生活体验。最后,在教学手段方面,研学旅行之“学”主要让学生通过个人体验来达到学习目的。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